首页  高教动态

高教动态

别敦荣:工科、工科教育及其改革断想

工科教育改革影响广泛、意义重大。工科是我国高等教育14个学科门类之一,是最大的学科门类,所包含的专业最多,高校开办的专业点最多,拥有的在校生人数最多,毕业生人数最多,也是最受民众喜爱的学科之一。工科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紧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和工程人才都出自高校各工科专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工科办得好,工科教育水平高,国家工业化和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人力资源就丰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也不会低。教育部组织开展“四新”学科建设,以工科为首,大有一举定乾坤,开创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之势。笔者研究高等教育,关注工科教育改革与发展,常常听到或发现一些关于工科教育的模糊认识或观点,这无疑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工作和学术研讨是有影响的,有必要对一些基本问题予以澄清,以利于准确把握工科教育特点,高质量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一、工科与工程及其他

工科教育是在工科范围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工程技术和技能人才。显然,要理解工科教育,需要对工科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工程、科学技术等有准确而清晰的认识。当然,工科教育首先是教育,不论何种教育,都包含了与人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直接相关的更丰富的内涵,工程教育也不例外。所以,工科教育不只涉及工程和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还包含人的养成和社会文明进步,工科教育不只是工程和科学技术教育,还包括人文和社会等其他相关学科教育。

(一)工科与工程

工科是工程学科的简称,也称“工学”。工科与工程不可分裂,工科知识产生与工程实践活动,离开了工程不可能有工科,工程是工科存在和发展的源泉。有学者认为,工程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方法的,即应用工程的方法,如模型法、定量分析法、设计法、实验法等;二是领域或行业的,即限于工农业生产领域。所以,没有工程不可能有工科,但有工程却不一定有工科。事实上,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有很多名传千古的工程,如埃及金字塔、中国古长城等都是浩大的古代建筑工程,但在当时甚至后来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人类也没有发展起工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否认历代工程对现代工科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只是表明工程与工科在产生的时序上有一定的错位。对于工科与工程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认识。

第一,工科与工程既是工业化的产物,又是工业化的推进器。这里讲工科与工程是工业化的产物,与上面讲人类古代就开始有了很大的工程是不是相矛盾呢?表面上看,工业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似乎与古代没有什么瓜葛。其实不然。从建造技术看,很多古代工程都是很先进的,有的建造技术即便放在今天也令人叹为观止,有工程、有工程知识,却没有发展起工科,这是现代社会出现以前的事实。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人类知识的演进历史有关。工业化是一个过程,古代浩大的建筑工程分工明确,技术精细,工作专门化,耗时往往很长,在这些古代浩大工程的建造中已经出现了工业化的雏形,但这些工程往往不是依托社会化的工业组织开展的,施工人员在完成这些工程后,也不会继续有组织地承接其他工程。更为重要的是,在各种生产工具和各类生活物资的生产上,主要还是依靠手工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工业化不但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丰富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提高了人民生产和生活水平,而且在不断拓展人类的知识领域。随着生产范围的不断扩大,工业生产越来越普及化,工业生产知识越来越丰富,一个新的知识类别逐渐成形,且越来越体系化、多样化、建制化或学科化。这就是工科,是一个不同于传统知识,也不同于科学技术知识的知识体系。它是一种关于工程的系统知识,是关于工程的知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的一种专门知识。它有内在逻辑,有自身的边界,与其他学科知识既相关联又相区别。

就产生时间而言,工程在前,工科在后,但它们都是工业化的产物。工程是人类智慧的表现,是一种古老的存在。它以人为目的,为人服务,不论是民居、宫廷、庙宇、墓葬建筑工程,还是军事设施、水利设施、宗教文化设施等,都是为人而建。更不要说现代社会各种建造于地下、水下、地面、太空等难以数计的工程,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而建造的。现代社会工业越来越发达,工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工业化的基础在科技,科技的应用促进了工业生产。现代工业生产与古代工业生产的根本差别就在于前者的工程化。古代手工工业生产是简单的,现代工业生产越来越将科学技术、环境、社会和人文等各种因素有机地融为一体,不仅形成了复杂的生产过程,而且营造了复杂的生产环境。工业生产普遍的工程化反过来又促进工业生产,推进工业化的发展,使工业化由比较狭隘的范畴渗透到农业和服务业,从而导致全社会的工程化。所以,工科、工程与工业化三者高度关联、相辅相成。

第二,工科与工程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工科与工程虽然不可分离,但二者是不同属性的事物。工科是知识的类别,工程是物质世界的存在物,二者都是人为之物。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工科代表理论,工程代表实践。作为理论的工科,主要体现在学术著作、教材和论文中,还可以转化为教育课程、操作规程、技术要领和工艺流程等。作为实践的工程,它的载体既包括人所制造的各种实际存在物,又包括人制造或建设工程的过程与行动行为。也就是说,工科产生于人制造或建造工程的过程及其所取得的结果,而现代工程的制造或建造离不开工科所提供的理论和技术及其应用的支持。工科源于工程,工程及其发达离不开工科。在现代高度发达的科研体制下,工科领域的理论创新为工科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但只有理论创新是不够的,理论创新成果必须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在实践中完成升华和结晶,转化为人为的存在物。很多现代重大工程都是在进行了无数科学创新实验后才付诸实践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工科与工程之间不仅相互关联,而且具有统一性。

(二)工科与科学技术

工科与科学技术往往被看成同一类知识。如人们在使用宽泛意义上的“理科”的时候,实际上是包含工科的。在高考分类上,一般分为文科和理科,报考理科的考生可以填报高校的理科和工科专业。有时候,人们也说“理工科”,将其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相区别。从严格意义上讲,工科与科学技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是相关联的不同类别的知识范畴。

第一,工科与科学技术是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包含的知识体系。工科与科学技术同是知识范畴,而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却是不同属性的知识范畴。工科、科学和技术都是知识的存在,三者在知识的类型上各不相同,各有自身的知识体系,相互之间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这只是其关系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它们相互之间还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工科知识包含科学与技术的知识,任何工程都是利用科学原理和必要技术制造或建造出来的,没有科学和技术知识,工科就缺少了根本。科学和技术知识也包含着工科知识。过去有人以为工科是与技术相关的知识领域,与科学则距离较远,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由科学转化为技术,再由技术而生工程,技术是科学与工程的中介桥梁。姑且不论“中介说”是否成立,但就工科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而言,在现代工程和工科的发展中,科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正因为如此,各工科都发展了“自身的科学”,如“机械科学”“能源科学”等。这些“科学”不仅是各工科的立身之本,也是科学的组成部分。

第二,工科与科学技术交叉融合发展的结果是创立新的学科领域。工科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多样,除相对独立和相互包含外,它们还具有交叉融合的特性。尤其是在工科的发展中,特别重视与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如光电信息工程(Opto-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就是光学工程与信息科学、仪器科学与技术、通信科学技术以及电子科学技术等交叉融合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工科与科学技术交叉融合已经成为现代知识生产的新范式,它不仅对工科和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工科与人文社会科学

工科与人文社会科学(简称“文科”)给人们的感觉似乎相距遥远,其实不然。与科学技术相比,工科与文科之间的关系确实不那么紧密,从知识的形态上看差别较大。实际上,说工科与文科之间距离遥远是一个误解,工科与文科之间的距离远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工科离不开文科。顾名思义,文科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两大组成部分,是关于人和社会以及人类与之所生活世界关系的知识范畴,而人类所生活的世界一部分源于自然界的造化,是自然和宇宙运动的结果;另一部分则是人造之物,其中很大一部分便是人造工程。人与人造工程的关系既是文科的认识对象,又是工科相关知识的现实载体。形象地讲,工科与文科之间可能是一种若即若离、不即不离的关系。

第一,工科与文科的知识范式存在显著差别。工科与文科同属于知识范畴,只是知识的门类不同而已。不同科类的知识因主要认知对象、认知目的和认知方法等存在差别,所以,表达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工科、理科、文科等各不相同学科门类知识的范式存在显著差别。工科是运用科学原理和技术经验解决社会生产和生活问题的知识,代表性学科领域有机械、电气、土建、水利等。理科是人类认识自然世界的智慧结晶,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应用科学知识以及数理逻辑知识等,代表性学科领域有数学、物理学、化学等。文科以人和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为研究对象,其中,人文学科是关于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知识,代表性学科领域有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发展、社会问题和社会运行规律的知识,代表性学科领域有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范畴各具特点,工科具有鲜明的应用倾向,理科很富学理色彩,人文学科饱含人性拷问,社会科学则充满对社会关系的揭示。工科的应用倾向表现在建造人为之物,工科知识主要关注如何造出人为之物以及所造之物如何令人满意;文科的人性拷问和社会关系揭示直指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结构及其运行过程,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主要关注人的精神方面和社会组织的功效。

第二,工科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尽管工科与人文社会科学在知识范式上存在明显差别,但这并不能掩盖或否认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人类制造工程的目的始终是为人服务的,这就是说,虽然工程的建造主要得益于科学原理和可用与便利的技术,但工程本身不是目的,工程建造所利用的科学与技术也只具有工具的意义,人才是工程的中心。一切工程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建造的。人的需要既体现在工程建造的目的上,还体现在工程的形态上。不论是工程的目的还是形态,都与人的精神需要和人的认知水平密切关系。人的精神需要和认知水平与工程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便使工科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可以说,工科与人文社会科学一样,他们只是从不同的方面在表现或诠释人和社会,人的审美倾向和理想信念往往被投射到工程的目的与形态上,社会的需要常常成为工程建造的目的,人和社会与工程的有机结合是工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工科教育与工程教育及其他

工程教育的历史比工科教育更早。有学者认为,工程教育与工程活动的历史一样久远,尽管早期工程教育与现代工程教育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现代工程教育是从早期工程教育一步一步演进而来的。在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中,工程知识的学科化奠定了工科教育的基础。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工科教育与工程教育没有什么差别,只是表达不同。其实,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一直存在是开展工科教育还是开展工程教育的困局,工科教育与工程教育的关系没有理顺。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即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工科教育或工科教学比较常用,工程教育用得很少;但在相关的研究文献和学术讨论中,使用工程教育概念的很多,使用工科教育或工科教学的较少。这种现象是否影响了高校工科教育发展,尚不得而知,但它却明确地表明工科教育与工程教育两个概念有讨论的必要。此外,与工科教育相关的其他几个概念,如技术教育、职业教育、融合教育等,也为人们所关注。厘清它们之间的异同和关系对更好地理解工科教育及其改革是有益的。

(一)工科教育与工程教育

工科教育与工程教育之间的关系可谓是剪不断、理还乱。从道理上讲,工科教育与工程教育之间不应有鸿沟,它们应是一种以培养工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只是站在不同角度的两种不同表述而已。工科教育是站在工程学科角度而言的,而工程教育则是站在工程实践角度表达的,在工程人才培养中,工程学科和工程实践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在欧美高校教育中,少见工科教育之说,多用工程教育这一概念。在我国相关研究文献中,少见欧美高校工科教育的研究和介绍文章,而一些学术期刊大量刊发的是介绍欧美国家高校工程教育的文章,尤其是关于美国工程教育改革研究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工科教育与工程教育之间的纠结更多的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问题。这样讲并不否认在欧美国家高校工程教育中,也常常存在脱离工程实践,过于知识化、学科化、理论化、校园化问题。我国高等教育是按学科专业组织的,在工学门类中,设有39个一级学科,在一级学科之下,开设研究生教育的学科方向,也称二级学科,同时设立本科教育专业,接受这些学科方向和专业的教育,可授予工学学位。此外,在理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门类中,部分一级学科可授予工学学位。在这一套学科教育和学位体系之外,我国还在1997年和2011年设置了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学位,发展工程学位研究生教育。如果单从学位设置角度看,我国同时存在工科教育和工程教育两类教育,但实际情况却要复杂得多。

实际上,我国高校工科教育,至少在人才培养目标中,表现出着眼于造就工程人才。如某知名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包括行业专家、引领人才、创业先锋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具体要求是:具有广阔的全球视野,在世界领先的学术机构或企业成为卓越的行业专家;将会在机械工程领域及其他领域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引领人才;将成为带动国内外技术、经济及社会创新的创业者;热爱机械工程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并能改进制造行业,推动产业的发展。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工科教育与工程教育就自然而然地合为一体,没有差别或鸿沟了呢?其实不然,工程实践在工程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工程人才需要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工程实践教育条件并予以配合。正是在这一教育环节出了问题,不少高校因为找不到必要而充分的愿意合作的企事业单位,要么将工程实践放在校内简便从事,要么在相关企事业单位压缩工程实践的时间和内容而匆忙应付,工程实践严重不足,达不到培养工程人才的目的。缺少了工程实践,或者工程实践达不到要求,这样的教育显然不能称之为工程教育,这样就出现了工科教育与工程教育的分野,将工程教育从工科教育中剥离出来,导致工科教育学科化倾向,这样的人才培养与工科教育的宗旨是不相符的。

(二)工科教育与技术教育

工科教育和技术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高校工科办学规模占普通高等教育总规模的1/3以上。

工科教育必有技术教育。工科教育必须有科学理论知识教育,也离不开技术教育。如上所述,工科教育是建立在工程知识基础上的,工程知识中就包含了技术。技术是人们利用现有事物造就新事物,或改变现有事物性能与功能的方法及方法原理。也就是说,技术是作用于物质、产品或项目的方法和方法原理,它既有单纯的一面,又有复杂的一面。工科教育中开展的CDIO教学改革,实际上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发现技术、设计技术、制造技术和运行技术组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工程生产问题能力的改革,它比较真切地反映了工程与技术之间的复杂关系。技术具有多层面的特点,而且多层面的技术既相关联又相区别。可以说,技术教育是工科教育的关键,技术教育往往遵循产品或项目的技术体系构建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以保证工科教育能够满足全产业链生产对专门技术人才的需要。

这里有必要用点笔墨讨论工科教育与职业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有人可能认为,工科教育比职业教育要更加高大上,职业教育是层次较低的教育,地位也较低。应该说,这个认识有它合理的一面,也有它片面的一面。说它合理,是因为职业教育确实有层次的差别,一般划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而工科教育却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没有初等和中等工科教育之说。所以,只有高等职业教育中与工程技术有关的教育才属于工科教育,而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技术教育与训练却不能划入工科教育的范畴。说它片面,是因为教育本身的层次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同层次的教育是根据青少年不同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需要所实施的,它们都是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

(三)工科教育与文科教育

工科教育与文科教育能够走向融合吗?很多人的答案可能都是:不可能。因为,工科教育与文科教育的目的和形式存在显著差异,各有不同的要求,采用了不同的组织方式,最显著的差别就是工科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是工科教育的标配,文科更看重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也可能有实验室和创新中心等设施,但无论在教学要求还是在组织实施过程上,差别都是很大的。工科教育特别重视学生工程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尽管也强调科学理论和工程思想的学习,但这种学习主要是为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服务的。传统的文科教育少有技术训练和学习,即便有也是比较简单的,以了解或涉猎为目的;新文科或现代文科重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但技术的学习不是主要目的,学习技术主要还是为了丰富和强化认识自我和社会的能力。所以,工科教育和文科教育有着各自不同的教育逻辑,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建构了各具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而且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两套教育体系相对独立。借用C P 斯诺的表述,这种状况便是高校存在的“两种文化”:高校存在两个团体,它们的智能可以相互媲美,其他方面也大同小异,但同在一个屋檐下,却几乎没有交往,无论是在智力、道德和心理状态方面都很少共同性。

尽管斯诺的两种文化观可以反映工科教育与文科教育目的和形式的差异,但忽视或无视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是不应该的。看不到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不仅无助于两类教育各自提高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且无助于高校整体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无助于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工程不只是科学与技术的组合,还包括了人文和社会的关怀与憧憬,所以工科也不只是科学和技术结晶,还包括了人文精神与社会品格的陶铸,融入了人与社会的精神价值。这就是说,工科本身就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社科有机结合的产物,工科教育中的科学技术既包含了自然和人造物的知识,又包含了工程与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有机融合的知识。如果把工科教育看作只是单纯的科学与技术的教育,那就背离了工程的本意,脱离了工科的基础,只看到了工程的形,而未能抓住工程和工科的实。从这个意义上讲,工程教育与文科教育之间是内在关联的。此外,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显然,孤立的工科教育和文科教育都不利于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加强工文融合,开展融合教育,是造就新工科人才和新文科人才的重要路径。

三、工科教育与工程教育改革及其他

工科教育和工程教育都是在社会工业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各行各业生产和发展所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都需要通过工科教育和工程教育来培养。也即社会各行各业生产和发展既是工科教育和工程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同时又是其所培养人才的落脚点,社会各行各业生产和发展的转型升级发展有赖于工科教育和工程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工科教育和工程教育只有与社会生产和生活保持同频共振,形成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格局,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发挥其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不仅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而且走向了普及化,工科教育和工程教育的环境已然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改革是工科教育和工程教育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实际上,我国高等教育,包括工科教育和工程教育在内,从未停下改革的脚步,但毋庸讳言,还远远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推进工科教育与工程教育一体化

工科教育与工程教育本来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但因为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二者之间硬生生地被植入了一道鸿沟,导致工科教育中的工程教育成了调味品,工程教育能省则省,要求简单化,很多甚至流于形式、走过场。工科教育的校园化、学院化和学究化倾向明显,导致工科教育过度学科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社会生产和生活。工科教育与工程教育分离的人才培养模式背离了工科教育的实质,不利于造就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有碍于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改革工科教育和工程教育,高校应当正视工科教育和工程教育两分的问题,以培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提升各行各业生产与社会生活现代化水平为目的,扭转过度学科化倾向,推动二者由分离走向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是工科教育的基本原则。只有将科学原理和技术思想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方能更好地培养工科学生的现实问题意识、工程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毫无疑问,工科知识本身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前人无数的工程实践是工科知识的源泉,但对于新一代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来讲,他们的工程体验和感觉除了可以在校园工程训练环境中培养外,更需要在现场真实的工程实践活动中训练。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一方面,工科教学应当更多地关照工程实践,将工程实践问题迁移到课堂和实训中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不是单纯的工学知识学习,而能在理论学习中体会实践的要求,理解实践的复杂性,认识理论的实践意义;在实践过程中感受理论与实际的差异,领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价值,锻炼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养与能力。另一方面,应当组织学生参与现实的工程实践,使他们将所学工程理论知识与工程问题解决结合起来。这是培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工厂企业机关,直接参与现场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将课堂上学习研讨的工程理论和技术知识应用于实际,弥合理论知识与现场实际之间的鸿沟,使工科知识活化起来,转化为学生的工程视野、眼界、胸怀、素质和能力。

工科教育的层次类型多种多样,理论联系实际是所有工科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但它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各高校应当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条件环境,以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底线,实现工科教育与工程教育一体化,努力建构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工科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如前所述,工科教育包括了培养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产品或工程全生命周期专业人才的教育,没有哪一所高校能够包打天下,包揽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所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分段培养,各显其能的特点明显。即便有的高校为学生提供了体验产品或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教学环节,那也只是从工程认知和初步涉猎角度开展的教育。就人才培养类型而言,设计人才、制造人才、操作人才、维护人才等往往是由不同层次和类型高校分别培养,兼项的情况主要表现在设计与制造、制造与操作、操作与维护等不同类型人才培养之间,跨段兼项的情况非常少见。所以,工科教育与工程教育改革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应当从实际出发,发挥各高校的主体能动性,积极主动解决自身工科教育与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和生活高质量发展。

(二)培养卓越工程师

工程师是为解决现实社会生产和生活问题而形成的有较高级、较复杂技术含量的职业,往往包含设计、施工或制造、操作与管理、评估与维护等技术能力和相关素养。当下工程师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职业,社会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工程师。且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创新,先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新的工程师职业层出不穷。工程师与科学家、技术员不同,工程师以解决社会生产和生活现实问题为目的,面对现实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工程师既要设计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还要将方案付诸实际,达到预期的目的;科学家以研究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并在探索自然、生命、环境等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作出突出的贡献,取得过人的成就;技术员则是掌握特定的技术,并能利用所掌握的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员。尽管工程师、科学家和技术员之间存在差异,但他们并非完全不可贯通。实际上,由工程师成为科学家的大有人在,由技术员成为工程师的更是非常普遍。工程师职业有层次之分,包括初级、中级和高级工程师。卓越工程师是优秀工程技术人才,是能深刻理解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在解决现实社会生产和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创造性作用的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既有赖于工程技术人员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摸爬滚打、积累经验,成长为优秀人才,又有赖于高校在工科教育中为学生打好工程技术功底,具有较好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培养工程师是工科教育的主要目标。教育部从2010年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意图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学生个人和国家社会都是有益的。但需要明确的是,卓越工程师不是在高校成长的,卓越工程师的成长与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的培养只是造就一个卓越工程师的毛坯,真正的卓越工程师是对社会生产和生活发挥重要影响的工程技术人才,只有在工程职业中做出重要成就的人才才能称为卓越工程师。高校培养卓越工程师,就是要使其所培养的工科人才具有卓越工程师所必需的基本素养和潜力,并使他们毕业走向社会后能够适应复杂的工程技术工作环境条件要求,在企事业单位为解决社会生产和生活问题并做出突出的业绩。

培养卓越工程师涉及的因素很多,既有高校方面的,又有企事业单位方面的,还有政府方面的。其中,企事业单位应当成为高校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密切合作者和深度参与者。企事业单位参与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实践中,企事业单位曾经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行业高校的办学中,相关企事业单位曾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者,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中几乎实现了与高校的无缝对接。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后,尤其是企事业单位增强效率效益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后,企事业单位对于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往往显得不是很主动积极,这是高校工科教育面临的突出难题。解决这个问题的主动权不在高校,单纯地将责任归咎于企事业单位也是不公平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必须解决企事业单位参与问题,必须建立常态化的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立这种体制机制不单是合作办学双方的责任,还需要有政府的居间协调,政府发挥政策杠杆作用,为企事业单位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包括税费优惠等在内的必要政策支持。

(三)“新工科”建设

工科的变化比其他学科更快更多,工科教育也一直在变化中,新的工科专业不断涌现,新的工科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得到运用。这是20世纪后半期以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尤其是世纪之交以来,基因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催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也淘汰了很多旧产业,很多新的工程技术职业出现了,很多旧的职业增加了新的知识和技术。为适应这种变化,高校改革学科专业设置和结构,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开发新的教学空间和教学资源,以培养新时代各行各业高级专门人才。

毫无疑问,工科教育最先感受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变革,工科教育也最早启动改革。除前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还推进了以“新工科”为代表的“四新”学科建设与改革,尽管名义上称为学科建设,实际上它与各高校传统上所开展的学科建设并不一样。传统上,高校所谈的学科建设,主要是针对学科发展的主要研究方向而言,往往包括了在主要学科方向组织较强的师资力量,建立学科团队,建设科研平台,争取重要或重大研究项目,开展科研攻关,产出重要研究成果,形成学科实力优势。此外,是在研究生教育发展中,按照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和学科方向组织研究生培养工作。从此意义上说,学科建设主要是关于科研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与本科教育的联系不太紧密。“四新”学科建设则突破了传统的学科建设思维,将其落实到本科教育上,要求从学科建设角度考虑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这是一个重要进步。

“新工科”建设尽管着眼于工科,但落脚点在于人才培养,意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这样来看,“新工科”似乎是由教育外部力量的推动,主要是为了实现一种外在于人的教育目的。满足社会需要是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动机所在,很多个人也把接受教育当作是求职谋生的主要路径。显然,不管是满足社会需要,还是个人求职谋生,这都是现代教育,尤其是现代高等教育理所当然的功能,也正因为有了这方面的功能,现代教育,特别是现代高等教育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发展动力,才有了全面普及教育的发展形势。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与其社会功能的拓展密不可分,如果没有社会功能的开发,高等教育很可能还处于精英化阶段,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不可能有那么高的热情,政府也不可能投入巨资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所以,加强“新工科”建设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之举,非常必要且重要。它有助于造就大批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促进现代产业发展,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原理告诉我们,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通过个人功能实现的,个人功能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功能之间的中介,社会功能发挥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功能实现的程度。所以,“新工科”建设在瞄准高新科技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同时,应当立足人本身的培养,从人的成长规律出发,加强人的品德、眼界、胸怀、科技基础、实践能力、创新素养等要素的一体化培养,促进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的全面发展。

“新工科”建设虽由政府强势发动,但得到众多高校积极响应。就学科建设、教育工作、教学改革而言,高校发挥着关键主体作用。高校应转变角色,把政府动议转变为自身的自觉意识,以强烈的责任感主动谋划自身“新工科”建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落实建设目标和任务,一方面加快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体现工程教育的新要求;另一方面主动布局新兴工科专业建设,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新工科”建设是高校整体人才培养改革再设计的一部分,高校应当从学校整体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入手,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瞄准高新科技前沿发展需要,适应新兴科技产业发展要求,调整和完善学科专业结构,重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新工科”建设的着力点在工科,但不能唯工科谈工科,高校应当从工科创新发展要求出发,遵循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重视文理工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重构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新工科”建设的落脚点在高校,但高校不能闭门造车,应当大力推进学研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建构更有效的适应高新工程科技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机制;“新工科”建设的抓手在学科专业建设,但不能见物不见人,高校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够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工程科技领军人才。


别敦荣,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2年第1期


版权所有©2013-2015 江苏科技大学高教所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官网/信息网   苏ICP备05063164号